满打满算我在莫斯科工作了差不多有一年,在这边我认识了不少华人朋友,与他们交流过程中,我也了解了一些当地华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下面就分享下我所了解到的当地华人生活。
在生活习惯上,俄罗斯人与欧洲人更为接近。许多中国人从东方文化的视角出发,会对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产生很大意见,甚至与其发生冲突。比如,经常让中国留学生感到困扰的是,室友或邻居的作息时间与他们有较大差异。俄罗斯学生通常晚上十一点左右开始做晚饭,锅碗瓢盆的嘈杂声、走廊里的说话声、房间里吵闹的摇滚乐或舞曲,一直持续到凌晨一两点。宿舍楼下还经常有人聚会到天明,他们开着汽车音响、抽着水烟、大声聊天,甚至互相飚车,引擎发出的巨大噪音影响了中国学生的休息。
另外,在俄罗斯的大街上,经常会出现向陌生人索要香烟的情况。而在中国,大街上很少有人主动与陌生人进行这样的“互动”,最多就是“借个火”,当然,现在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这样的行为也越来越少见。因此,许多中国人在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会不知所措,很难理解,一些不抽烟的人士还会感觉不自在。在中国,女性烟民占全体人口的比重较低,但在俄罗斯,女大学生在楼道口吸烟、女白领在街上匆匆丢下烟头继续工作的情景并不鲜见,这最初也很让中国人不解。
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如租房、砍价等,虽然不起眼,但着实也让莫斯科的中国移民们体验了一把文化差异,在中国,房子租出去之后,租客与房东形成了一种默契,若没有特殊情况,房东是不会到出租屋来的,有些房客还会更换锁芯,这样房东更是无法进入。但在俄罗斯,房东习惯随时到访出租屋,监督租户的行为,查看屋内设施的使用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这让华人很不适应。
在华人看来,房子租下来之后,就应该由租户自行使用,房东监督并无必要。当然,有些华人在做中餐时不太注意厨房的整洁,卫生习惯也不够好,这就容易引发双方矛盾。“砍价”文化在中国十分普遍,但在俄罗斯人眼里,这是不真诚、不信任的表现,不论是百货商店的柜台,还是地下通道的小贩,都奉行一口价成交的原则,绝不拖泥带水,在这一点上,华人们也会较难适应。
中国人有一种“吃请”的文化: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经常你来我往,互相请吃饭,体现关系上的亲密。但俄罗斯人更习惯aa制,除非在相当熟的朋友圈子中,才会“不分你我”,商量过后,由一人买单。一些中国人在与俄罗斯人交往的初期,为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经常请外国友人吃饭,后来却发现他们从不“回请”,便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认为俄罗斯人小气。在聚会方式上,中国人喜欢到餐厅或酒店大摆宴席,讲究排场和气派,而俄罗斯人则喜欢温馨隆重的家宴,享受制作美食和谈天说地的过程。
在与华人朋友交流过程中,当问到对俄罗斯人的性格有何印象时,许多华人都会回答一个字一一直。这不仅是指俄罗斯人说话不绕弯子,性格直爽,也是指他们行事直接,目的明确。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俄罗斯人会直接点出问题所在,不会像中国人一样考虑再三、心有城府。
中国人崇尚“中庸”,回答问题时喜欢说“无所谓”,这就容易让别人陷入两难境地,很难揣摩真实意图,而俄罗斯人一般会给出明确答案。中国人除了讲究含蓄、不轻易表露心事之外,还习惯于展现积极的一面,对陌生人“保持微笑和客气”,这有时却被俄罗斯人看作“虚伪”。
俄罗斯人会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哭和笑都是真实的流露,很少故意遮掩。在行事风格上,俄罗斯人通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做法。就以“走后门”、“送礼”为例:在中国,“送礼”是门艺术,讲究如何用最恰当的理由,在最恰当的时机将礼送到合适的人手中,并使对方明白自己的需求;而在俄罗斯,程序就简单得多,只要将礼送给目标对象,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就可以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俄罗斯人的做事方式与中国人相比,缺乏灵活性,显得更为刻板,不知变通,这也导致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从机场海关,到机关办公室,“等待”成为了一种常态,这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
在物质和精神的衡量上,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偏好有所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在美食上颇有研究,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饥荒,“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使中国人将口腹之欲提到很高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国人面临多样化的物质选择,消费精神日益上涨,仿佛物质就是生活的动力和追求。相比之下,俄罗斯人对美食、金钱等物质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更重视精神上的富足。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当俄罗斯老师问中国留学生们,你们最骄傲祖国的什么?他们通常会自信地说出“中餐”。而如果问俄罗斯人同样的问题,他们则会平静地回答“俄国文学”。
俄罗斯气候条件恶劣,物产并不丰富,从古至今,不论是由于外敌入侵,还是帝王开疆扩土,战争接连不断。再加上饥荒等自然灾害,俄罗斯人民的生存环境实在算不上优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列宁格勒围困”事件,直到今天仍是强大的俄罗斯精神的象征。
当前,在与西方的政治博弈中,俄罗斯遭遇多重制裁。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的情况下,多数民众仍保持镇定,生活安稳,也足以证明俄罗斯人内心的强大俄罗斯民族天生带有一种自豪感,对其他民族总是区别对待。从彼得大帝微服去欧洲学习开始,历史上,俄罗斯人的目光总是“向西看”,欧洲文化一直是俄罗斯人的效仿对象,这也让俄罗斯人对欧洲各民族产生了好感,更愿意与他们交往。
反观俄罗斯的亚洲面孔,包括来自中亚的劳工,来自中国的商人,还有少量来自日本韩国的留学生和企业驻俄代表,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俄罗斯人的高傲。在笔者的访谈过程中,中国移民经常提到,俄罗斯人不照顾不懂俄语的外国人,也不屑于讲英语,而是固执地只用俄语交流,让他们感到很不友好。
俄罗斯人比较团结,一旦遇到群体性的东西,比如办一个活动,或者什么赛事的话,俄罗斯人在一块的话就特别感觉到他们那种团结的气氛。他们喊的口号不是“加油”,而是“俄罗斯前进”。他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很强。
对女性的尊重也是俄罗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男士要为女士穿脱大衣,进出都要女士先行,主动为女士开门、提重物,下公交汽车时扶住女伴的手…这些行为在国内不是很普遍,所以有些中国男士到了俄罗斯,很长时间也无法养成以上这些习惯,有时会引来俄罗斯女伴的不满。
气候问题在华人们的适应中是最微不足道的,几乎没有访谈对象向笔者强调过气候不适应的问题,来自北方,尤其是东北的移民,会认为俄罗斯的气候与家乡类似,很容易适应:而来自南方的移民则对俄罗斯充足的暖气赞赏有加。
俄罗斯宽广的国土造就独特而壮丽的自然景观,也为移民们提供了新奇探索的机会。莫斯科不够分明的四季、过于漫长的冬天,确实让某些华人稍有埋怨,但这也正是俄罗斯气候的独特之处,华人们也学着慢慢适应,利用这段时间沉静下来。大雪冰封了许多纷杂与肮脏,带来的纯净和安宁让心灵有机会探寻更加深处的秘密,伟大的俄罗斯思想的诞生正与这气候密不可分。
“民以食为天”,俄罗斯饮食与华人们早已适应的中餐有着较大差别。但在访谈中,移民们表示这方面问题其实不大。移民初期,会对俄餐有些不适应,中国东北来的移民则对俄罗斯饮食较为熟悉,能够很快接受。第一次尝试俄餐,可能会觉得种类少,口味单调,但吃习惯了之后,会发现俄餐其实营养丰富,在能量补给上也较为合理,能够很好地契合在俄罗斯生活的需求。
一些移民甚至爱上了俄餐中的黑面包,将喝茶吃甜点、早餐做三明治的习惯带到了国内。还有的移民开始深入探讨俄中饮食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将“吃”置于很重要的地位,而俄罗斯人似乎满不在乎,吃得较为粗糙、简单。这背后除了历史、人口、自然物产等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比于味蕾的贫困,俄罗斯人更害怕精神上的贫困。
我至今还记得刚到俄罗斯时的情景:“乘坐地铁,就发现地铁上大部分人都是手上拿着一本书或者一张报纸、杂志,在阅读,地铁里整个都很安静。只有我们几个中国人坐在那儿傻傻地看着他们,当时也没有手机。”俄罗斯人的阅读习惯世界闻名,书店数量多、种类全、管理先进,图书馆使用率高。部分移民也受此影响,开始买书,养成阅读的习惯。但由于语言能力不足、阅读目的驱使,大部分华人还是选择阅读中文书。
剧院和音乐厅对华人们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并不持久。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移民没有艺术品鉴的基础,只能从观赏的角度,对芭蕾、柴可夫斯基、以及一些话剧有一些表层印象,很多人仍将其作为俄罗斯“特产”,在有国内朋友到访的时候才一同前去观看,而没有使其成为真正的生活习惯。缺少专业知识和长年积淀,华人很难真正看懂芭蕾等舞台表演艺术,也就谈不上对这类艺术着迷,从而适应俄罗斯的文艺氛围。
各类博物馆也常充斥着中国人,但和剧院音乐厅一样,除了艺术专业学生、艺术品行业专家及爱好者,真正具有鉴赏能力的华人占少数。访谈中了解到,华人对俄罗斯古典绘画艺术较为熟悉,对主要画家和作品如数家珍,而且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功底深厚,注重传承,在结合东西方文明后,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风格。
野外烧烤可以说是俄罗斯的一项特色活动。五月左右,春天到来的时候,整个俄罗斯都活了起来:小河边、森林里,人们带上自家的烧烤工具、大肉串、各式色拉,与三五好友一同享受欢聚的时光,这一活动方式也受到了中国移民们的欢迎。
总的来说,俄罗斯华人日子过的还算可以,华人们千里迢迢来到俄罗斯,除工作外,还要适应这里的生活。俄罗斯与我国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人民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诸多具体的差异,移民们经过长年累月的生活打磨,从惊讶和不理解,到逐渐接受,并与之相融合,为进一步充实在俄生活打下基础。
“着火了,着火了!”听闻同事的惊呼声,陈兵赶忙下楼查看,这才发现鞋厂的员工宿舍屋顶和工厂前的空地上已是一片火海。3月14日那晚,在缅甸仰光莱达雅工业区的工厂里,陈兵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离死亡那么近。当晚8点,大约20至30个人出现在陈兵工作的工厂门口,他们首先用棍棒砸毁工厂门前的两个监控设备。紧接着,有10多人将点燃了的、装满汽油的玻璃瓶扔到工厂前的空地和员工宿舍屋顶上,瞬间火光冲天,整个过程持续了20多分钟。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西班牙语: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 ),简称玻利维亚,是位于南美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为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周边与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五国相邻,法定首都为苏克雷,实际政府驻地为拉巴斯。高度超过3600米,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玻利维亚在13世纪为印加帝国的一部分,1538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5年8月6日独立。
朝鲜和中国的邻居一样,在很多儒家的印象中一直是落后、封闭的。同时大家也都知道,这个国家与我国毗邻,但如果真的决定出国旅游,估计很少有人会将朝鲜列入名单。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去朝鲜,而且一旦去了,就会在那里呆很长时间。既然朝鲜的整体发展不如中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非常封闭和落后,为什么这些人会选择留在那里呢?
先不说我自己的观察,先上图。这个图是国际调查公司的调查统计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亚人居然比柬铁还喜欢我们,比那个华人占75%的新加坡还喜欢我们。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这也是我长期逛油管发现的,事实就是这样。现在的印尼人对中国非常崇拜,非常友好。估计有些网友看过一个嫁到中国的印尼华人的头条号。
北京时间3月6日,韩国媒体报道,韩国奥运金牌获得者林孝俊已经在昨日收到了中国护照,并且前往了中国,即将参加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训练。而且,林孝俊有望作为中国国家队代表参加明年的冬奥会。很多网友甚至冰迷或许还是一头雾水,我们看看,林孝俊是怎么突然从韩国人变成中国人的。收获奥运冠军,林孝俊风光无限2018年的冬奥会,林孝俊一飞冲天,他在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项目中,获得了冠军,成为了韩国的奥运冠军。
移民、留学以及贸易互通都会是实现世界大融合的主要手段。而美国移民市场也火热起来,再次成为很多家庭关注的热点。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也一直是移民者移民的首选国度。移民美国的途径有很多,职业移民、亲属移民都是热门之选。移民方式的不同,移民所需要的条件也就不一样,所以移民者需要慎重选择。今天就带大家详细盘点一下移民美国的各类方式:
小蓝经开区金湖管理处虎山村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已实现了新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享誉全国的美丽乡村。虎山村曾经是一片沙洲之地,如今全村2600多名村民把一个难以改变的“控规区”,建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把一个每户年收入不到5千元的“苦山”,建成现在的每户存款不少于30万元的“富山”。走进虎山村新河河畔,只见亭台楼阁被绿树清水环绕,两岸一边是矩阵式排列的单栋单体新农村建筑,一边则是错落有致的传统美丽的民房。
编者按:在新一轮的全球资产配置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将目光瞄准海外资产投资市场,成为了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国际买家,不过,海外置业有着基本的门槛和复杂的要求,“信息不对称”则是海外置业最大痛点。从东南亚到英美加澳,是什么吸引中国买家出海,中国买家的购买力又如何,第一财经将陆续发布海外购房系列文章,试图厘清海外置业中的那些“门道”。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277位真人故事我是移民哥,60后,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在卡塔尔生活了22年。新世纪初,我为了一月6000元的高薪,跋涉千里来到了卡塔尔。那时的它一点也不土豪,甚至有点不像样,连座高楼都没有。没想到,我竟然见证了卡塔尔的崛起,看着它一点一点发达起来。如今人均gdp超6万美元,世界排名第四,正在举办史上最贵的世界杯比赛。
看到这话题,只能用又好气又好笑来形容。事情是这样的,日本有个专门研究东亚现代史的教授,名叫新城道彦。最近出了一本新书,讲朝鲜半岛近600年历史的。他写这书的目的,是因为在韩国留学期间,惊讶连当地名校学生都不知道韩国的真正历史,所以一个日本人写朝鲜半岛的历史,要把被南朝鲜人扭曲捏造的历史给匡正过来。为了证明韩国篡改历史的国家毛病,日本教授有一个“曲线救国”的佐证思路:因为接受了被篡改的历史教育,现在连韩国名校生都不知道,并且也不承认韩国曾是中国的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