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这场“反歧视中国人”的申诉,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
6月中旬,在荷兰一大学从事法律相关教学工作的华人同胞乔小姐终于收到了来自荷兰国家人权机构的判决书——
被诉方餐厅,在乔小姐用餐期间对她及朋友的行为存在基于种族特征的歧视,而这种歧视在荷兰的宪法和平等对待法的框架下面属于违法行为。
事情要追溯到2021年夏天。当时,乔小姐和朋友前往荷兰一座小镇旅行,却在用餐时发现了主菜中类似人体毛发的不明物。在和服务员和厨师沟通时,对方坚称这些不明物是从烤肉刷上掉下来的。
返程火车上,乔小姐在点评平台上记录了这次的用餐体验,没想到竟收到了餐厅这样的攻击:
“(你们)把人体毛发放在菜里,想吃免费餐?呵,我们荷兰人不吃这套。”
在求助消费者协会,市政部门及报警无果后,乔小姐向荷兰国家人权机构提交了申诉。经历了漫长的审查过程后,这家餐厅终于在“无计可施”之下和乔小姐踏入了公开听证会。
据中荷商报报道,听证会上,这家餐厅还“振振有词”地狡辩,称对方当时以“暴力方式”骚扰工作人员。餐厅甚至说,他们觉得两位华人女性同胞一进门就觉得她们可疑,是来蹭免费餐的……面对这些恼羞成怒的发言,乔小姐也拿出了证据,一项项驳回了他们的攻击。
近日,乔小姐接受了观察者网的采访,回忆了这场风波的始终。
作为法学博士,她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今后在荷兰遭遇歧视的华人,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观察者网:可以为我们还原一下事件的具体经过吗?
乔小姐:2021年夏天,我去荷兰安娜·保罗娜(anna paulowna)火车站附近的一座小镇旅行,和朋友去一家餐厅里就餐。
当时我还和朋友说,下次咱们专门抽一天,仔细逛逛这个美丽的小镇吧!结果,这份心情被两份主菜中类似人体毛发的不明物(至少四根)打破。
我的第一反应:这么多根毛发!不可能吧?会不会是什么罕见的香料?
我第一时间去吧台请来服务员,向她询问:“你知道这些黑色、看起来像人体毛发的东西是什么吗?”服务员说:“我去问一下厨师。”
不一会儿,服务员回来,手里举着一把刷子,说:“是烤肉刷头上掉下来的,不是头发。”
然而,菜里的不明物质长短不一,一头微细、一头是类似人体毛发毛囊的圆头。我向服务员表达了自己的怀疑。服务员和厨师坚持主菜里的不明物质来自厨房刷头而非人体。沟通无果后,我付费离开。
返程火车上,我点开公开分享平台google review,如实记下了上述用餐体验,并以为这点小波折就落幕了。
结果他们的回复是这样的:
“你(们)一进餐厅,我就看着可疑;”
“(你们)把人体毛发放在菜里,想吃免费餐?呵,我们荷兰人不吃这套;”
“(你们)离开后,我们当晚都在嘲笑(你们的)廉价表演。”
至此,我意识到:这不单是该餐厅存在餐食不洁的问题,而是从管理人员到服务人员,基于我的外貌特征——看起来不像荷兰人——而对我施加了偏见和歧视。
观察者网:您来回顾一个整个申诉过程吧,也可以为之后有类似经历的同胞提供一个参考。
乔小姐:好的,我罗列一下时间线。
2021年9月6日,我向“消费者协会”(klachtenkompas )提交抗议涉事餐厅不洁餐食和歧视言论的申请;两周后,该餐厅拒绝回复协会发出的协商请求。
9月7日,我向“互联网歧视”部门(meldpunt internet discriminatie/mind nederland)和警察局提交涉事餐厅种族歧视的证据;几天后,两部门均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受理。
10月4日,市政府反歧视办公室(art.1 midden nederland)告知我的申诉可被初步受理,并发函通知涉事餐厅参加三方沟通(我为申诉方,餐厅为应诉方,arti. 1为调解方);10月13日,该餐厅回复拒绝参加。
10月20日,非政府组织“反对歧视亚裔/亚洲人协会”(asian raisins foundation)通知我涉事餐厅拒绝参加三方沟通。
2021年9月23号,我以荷兰文撰写种族歧视申诉、正式向荷兰国家人权机构(college voor de rechten van de mens)提交;
这个申诉书提交的时候,他们会有一个初步审查,即这件事属不属于他们的审理权限,有没有比较明确的证据。今年3月份,我们收到了他们决定受理的审查结果。受理之后,他们开始对这个案件进行审查。
观察者网:现在荷兰国家人权机构(college voor de rechten van de mens)已经接受了你们的申诉并给出了初步的结果,您可以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现在的情况吗?
乔小姐:我在公开听证的时候,提出了三个核心诉求。
第一个就是发布一封书面的道歉信,应该是荷兰语和英语双语的。
第二个是在他们的官方网站和所有相关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份承诺书,承诺在未来的工作或者服务当中严格禁止基于国籍和种族歧视,并且用荷兰语和英文发布在他们的网站和社交相关社交媒体上。
第三个是在他们的财力和时间允许范围之内,应当定期的向他们所有的工作人员提供禁止国籍和种族歧视的教育和培训。
现在裁判书已经下达,裁判书上给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个,这个餐厅,也就是被诉方,在对于我们餐厅用餐及其服务的提供过程当中存在基于种族特征的歧视,而这种歧视在荷兰的宪法和平等对待法的框架下面属于违法行为。
第二个是在对于我们餐厅当中纠纷意见表达的处理,以及后续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发现存在基于种族或者国籍特征的歧视。
观察者网:这是一个裁定,现在有对他们的处理措施吗?
乔小姐:这也是我第一次把案子提交到这个机构。这个机构的法律授权,主要有三类。第一个是独立审判,第二个是公布裁判结果。如果被诉方败诉的话,它的信息会被公开发布。第三个是,它有建议和敦促败诉方的权利。
但是对于我们提出的三个核心诉求,机构是没有类似于法院这样的强制执行力,去要求被诉方一定要履行。他们最后的权利,就是落在了敦促和建议,没有强制力。
这三个诉求他们是当场拒绝了的,但是现在种族歧视已经被认定了,所以我们要等待他们接下来的决定。如果他们满足我们的核心诉求,可能就不会去法院了。没有的话,我和我朋友会再商量一下继续进行法院的程序。
观察者网:您来介绍一下荷兰国家人权机构这个组织吧。
乔女士:之前我们也联系了其他的机构,但最后都是无法受理、立案拖着推进,而且餐厅还会拒绝出庭、拒绝调解。但是荷兰国家人权机构(college voor de rechten van de mens)受理案件之后,餐厅是不可以拒绝的,出庭是对方要承担的法律义务,不来就要自行承担的可能法律后果。
被诉方还在邮件里发给机构说他们离得很远,很忙,所以不愿意出庭。那么机构的秘书就回复,你们可以选择不出庭,但是如果结果出来之后,你们又属于败诉方,我们会把你们所有的信息都公布在网上,这个结果你们也要承担,而且是不能上诉的。
国家人权机构的依据第一个就是荷兰宪法里的平等对待法,主要就是针对人权侵犯,然后在人权侵犯当中最大的一类就是涉及到歧视类的侵犯,包括性别、年纪、宗教、种族、国籍等等,都是都是可以申请的。
但是在申请时候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说雇主或者消费者的纠纷,他会在受理的同时询问是不是已经穷尽了其他的申诉手法,然后还会问说有没有可以被界定的或者被证实的证据,还有是不是受到了实质性的损害。你这些都回答之后,在他的网站上把申诉提交之后,他会进行一个受理性审查,审查完之后就会决定受理或者不受理,如果受理的话就会进入实质性审查。
实质性审查当中有一个必备的程序就是公开听证,听证会后他会给出一个最后的裁判结果。裁判结果是不可诉的,因为在国家人权机构没有上诉程序,但是他的裁判如果是支持申请者,确认申请者受到了实质侵犯,那么申请者可以去荷兰的地区法院或者中级法院进行赔偿性的请求。
观察者网:申诉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乔小姐: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自己这个案例当中,我的所有的这些,从消费者协会到最后的国家人权机构的材料都是用荷兰语来提交的。我朋友她住在鹿特丹的另外一个城市,她是用英文提交的申诉,然后我发现我们同样的案情,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我暂时不确定是否是语言的问题,但是她在鹿特丹的就被拒绝了,我在乌特列支提交的就受理了,所以我后续的程序全都是用荷兰语提交的,但这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我们后续提交的程序,也全被要求翻译成荷兰语。
观察者网:我看到了您联系了一个当地的律师,她也提供了一些证据的范例,比如说当时双方的对话或者电子邮件这些。您这次具体都提供了哪些证据?
乔小姐:我提供的证据就两类,一个是它对我们餐厅点评回复的截图,第二个就是我们在前述的这些所有程序当中,他们拒绝和我们直接沟通,他拒绝是用邮件的形式发布的,我们被抄送。
注:荷兰amice律所律师niels roovers建议,证据的形式可以是:有记录的当事双方的对话、电子邮件或应用程序通信、受到歧视一方起草的投诉信、相关目击者。
观察者网:这种维权的成本会很高吗?
乔小姐:投入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在国家人权机构提出的诉求里面没有赔偿或者金钱诉求,如果要进入法律程序或者司法程序,通常情况之下会请律师。
因为我自己是学法律的,也教法律,我们学院好多同事本身就是兼职的律师,我在问他们的建议,或者他们给我提供文本的更改的时候没有收费。但是通常情况的话,如果是在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区的话,可能每小时都是在380欧到650欧不等。通常的案件可能是需要30小时到50小时,这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投入。
但是荷兰这边有法律险,我自己也有,法律险就是涉及到这些跟法律相关的冲突,或者一些进入法律程序之后,相应的律师费用,法律险会支付很大一部分。
观察者网:如果以后还有其他同胞在荷兰遭遇了类似经历,您有什么建议?
乔小姐:流程上,我觉得第一个是你要评估一下,这件事情直接沟通或者直接对抗的风险有多大。如果在可控范围之内,我觉得直接沟通是最好的。
沟通之后,我觉得还有一个标准程序,第一个就是给警方报案,然后警方报案之后会有受理和不受理的情况,然后就是可以再联系政府机构。法律程序或者司法程序都是最后的,因为真的是耗时很久,然后要求很高,还有一些金钱上的投入。而且每次他在要求你回忆当时细节的时候,就觉得被别人用了一些非常冒犯性甚至侮辱性的词汇。想到自己什么都没做,但是要被别人这样说,其实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态度上,我觉得一个就是不卑不亢。我的个性会问他,你什么意思,你知不知道你这个是有歧视性的。然后就是罪罚相当,我不太倾向于就是把这个餐厅就是一棒子打死,我觉得他有种族歧视,他愿意认错,然后承诺未来不做,就可以了。不是也就是犯了一次错,让它再也抬不起头,我觉得也没有必要。
在德国创业好不好?聊聊杜塞的创业。13年海外移民投资经验,因为你自己本身也在杜塞创业。为什么杜塞这个城市包含做中餐厅。只要你肯动手,是不是德国都这样,还是只有杜塞,还是说法兰克福柏林也是这个样子。它的特点是什么?因为在南欧,比如在西班牙你在葡萄牙创业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的。那德国为什么是个特例?你创业的类型是什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愉悦的阅读体验。盘点美国八大华人富豪,个个扬名立万,然而有人身价627亿,不给祖国捐款,却一口气捐给美国499亿,还说中国缺钱与他无关,这些华人富豪都有谁呢?第八位袁征,美籍华人企业家,视频会议软件提供商zoom的创始人兼ceo。
越南女性大家好,我是移民哥,在1975年之前,越南大概有超过200万华人生活在越南,主要是生活在南越,主要从事手工业以及商业。1975年越南全国统一后,虽然越南新的经济政策让不少在南越从事工商业的华人企业主遭受了重大损失,但是对于在越南生活的普通华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而且由于中越两国的协定,越南华人自治社团以及华人的汉语教育发展得相当好。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509位真人的故事我叫宝妮@奥拉福与莎士比亚,40岁,上海人。工作2年后,我为提升学历决定到澳洲留学,靠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我已是大龄毕业生,回国没有任何竞争力,就暂时留下工作。期间,我认识了老公,一个憨态可掬、自带喜感的澳洲人。婚后,我们相互珍惜着彼此。现在,我来澳洲已快20年了,认识老公也快10年了,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体验到了不同生活。
美国东部时间8月18日晚,民主党在全国50个州及7个海外领地的代表团以线上投票的方式选举乔·拜登作为该党2020年总统候选人。因新冠疫情原因,拜登选择留在家乡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市,在他妻子吉尔曾经教过书的一所公立高中的图书馆接受提名。尽管没有了线下大会欢腾的欢呼和"气球海洋",民主党人特意安排了中学生为爷爷辈的拜登喷彩带,画面也足够温馨。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549位真人的故事我叫霍庆川@我们在希腊,1982年出生于河北衡水。我读的北京印刷学院,如果大学顺利毕业,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去国有的印钞厂或者大型的印刷厂。也可以留在北京的一些事业单位,甚至可以解决户口问题。但是人生从来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结果就是,我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瞒着母亲,大三辍学做公益。
菲律宾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多民族群岛国家,这个国家一共拥有大大小小七千多个岛屿,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来这些岛屿上旅游会感觉到很凉爽很舒适,可惜菲律宾并不是世界上非常发达的国家,至今为止,贫富差距仍然比较大,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已。但是呢,即便是这样,并不影响许多世界游客慕名来到菲律宾旅游,来到菲律宾的首都,也许很多人都会感觉到菲律宾也是一个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
山东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在美华人的数量却是不多的,总数也只是七万人不到,这跟孔夫子的故乡是有关系的,山东人讲究寻根问祖,移民的情况在山东并不是特别多。不过山东距离韩日较为近,确实有很多人迁到这两个地方的多。福建据统计有110万人赴美,根据生活中所得到的信息,福建确实是赴美人数最多的省,也见过很多河北人在美国留学的,确实有听说很多福建人在美发了财的
从4月开始,华人工程师尹晟就惴惴不安,在疫情和裁员危机面前,他担心自己会被硅谷的这家公司拿来“开刀”。5月5日,公司在中午12点的全体会议上宣布了正式的裁员计划。会议结束后,尹晟一直守在电脑前,工作群里满屏是有关裁员的讨论。如果下午五点前还没有收到裁员通知,就意味着“安全”。到下午4点,尹晟在居家办公时接到了总监的电话。
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新移民,初到美国都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美国在哪里找工作?英语不好能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一篇文章为您详细介绍美国的求职市场普遍存在的求职方式,以及适合留学生和新移民的工作种类,方便您在美国开启新生活。美国就业,常见的找工作的方式在美国最常见的找工作方式有三大类,分别有online application, network内推和career 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