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泉山深处面朝黄土背朝天
靠天吃饭的农民
到住进城市电梯高楼
有工作领社保的城市新市民
龙泉驿区实行的生态移民政策
让更多的生态移民们身份得到了巨大的转变
有了新的工作机会和稳定的收入
他们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幸福!
今天,带你一起走进
壮阔东进潮 奋进新时代——
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改革开放经典时刻(三)
一步千年的“生态移民”
龙泉驿区地处龙泉山脉中段,山区面积236平方公里,8.4万农民,生态脆弱,灾害易发,地质灾害点达411个。
移民前万兴乡大兰村村民的生活方式之一
大兰村三组农舍
2007年,龙泉驿区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实践中,提出“与其愚公移山,不如移民进城”,通过移民下山,彻底改变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充分尊重民意、顺从民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实施生态移民,保障农民移得出、安得下、能致富。
大兰村村委会干部向村民宣讲生态移民政策
经典时刻
万兴乡大兰村首批农民下山
2007年7月6日,首批34名万兴乡大兰村村民搬出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大山沟,搬进了城乡一体化示范点龙华社区西博苑。他们的身份,也由山沟里的农民变成了城市市民,实现了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上的根本转变,被媒体誉为“一步跨千年”的伟大创举。
首批大兰村移民启动仪式
生态移民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我被安排到一汽大众工作,成了一名产业工人,这不仅改变了我们农村人的身份,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活舞台,让我们有了进企业工作的机会,有了稳定的收入,这才叫幸福,真是一步跨千年!
原万兴乡大兰村村民杨雪峰
经典时刻
龙泉山生态移民拉开序幕
龙泉驿区在认真总结“龙华实践”和首批移民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投入资金整村移民进城,让山区农民分享土地级差地租红利,科学构建起了生态移民富民安民的机制。
生态移民工程安置房
截至2017年,全区移民工程已建成安居房244万平方米,完成了万兴乡大兰、茶店胜利、同安丽阳、黄土洪安、西河东风、 茶店石经和照壁等6个生态移民项目和长安垃圾场800米内外搬迁项目,帮助4.5万余名农民下山进城安居兴业;现正在建的生态移民项目,预计建成安居房249万平方米,将帮助3.9万人移民进城。
大兰村移民在龙华的新居
2018年2月5日,万兴乡大石村、大湾村 856 户生态移民领新房钥匙,随着最后一批生态移民领到新房钥匙,万兴乡大石村、大湾村、观斗村、公平村、 斑竹村、梨园村 、止马店村7个村12256名村民全部实现生态移民。老人有社保,年轻人有工作,3800多个家庭开启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生态移民领到就业书
真是一辈子都不会想到,我有生之年还能有几套房子,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
大石村2组村民
林永兴
经典时刻
开展农村组团帮扶,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龙泉驿区紧扣“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培养锻炼干部”为主题,对茶店镇、黄土镇、山泉镇、金龙镇、义和镇、万兴乡、清水乡等 7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镇乡及同安、洛带、柏合的山区村实施组团帮扶。
帮扶工作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优势,通过梳理示范典型,引导农民规模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特色种植养殖业,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从资金、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扶持,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
洪安帮扶队帮扶的大棚菌获得了大丰收
同安帮扶队在乡村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
到2005年,经过两年帮扶,干部们带领着村民共完成办实事项目和增收项目388个,筹集帮扶资金 4354 万元,帮助转移劳动力647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958元,山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5年后,组团帮扶作为常态性工作,持续开展了13 年,一直到2016年深化改革为精准扶贫。经过多年的组团帮扶,缩小了地区和城乡发展差距,极大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经典时刻
开展对口援藏援简,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2012年4月,面对四川藏区“老边少穷”的现状,四川省做出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启动了对口援藏工作。
2012年,龙泉驿区专门成立了对口援藏领导小组,先后派遣了大批援藏干部和部分援简干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扎实开展对口援藏和对口援简扶贫工作。
龙泉驿区对口帮扶物资发放仪式
龙泉驿区投资建设的甘孜县小学
龙泉驿区投资建设的甘孜县拖坝乡党团活动室
一户一策、精准帮扶,龙泉驿区援藏工作队的手里,记录了每一户困难群众的情况,并为其量身订制帮扶计划,让每户困难群众都能得到所需的帮助。
66岁的巴登则玛老人是甘孜县拖坝四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去世后,她含辛茹苦拉扯大两个孩子,艰难维持着一个家。多年以来,这个六口之家挤在有近百年历史的破旧老房中,守着一小亩青稞耕地为生,全家一年只有5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
在援藏工作队的帮扶下,2016年巴登家修建房屋的30万元全部来自扶贫资金,而巴登一家只需要提供劳动力参与修建。
龙泉驿区援建下日新月异的甘孜县
向上滑动阅览
截至 2017 年底,龙泉驿区共计选派3批次300余名优秀干部人才驻点援助,接收5批次158名甘孜县干部人才到龙泉驿区挂职锻炼,接收甘孜县学生到龙泉驿异地免费就读441人次,选派20批次由骨干教师、医疗专家等组成的“讲师团”“专家组”,赴甘孜县开展集中辅导、现场交流、联合诊疗等近120次,累计投入各类资金 3.13亿元,实施完成援建项目85个。在龙泉驿区的结对帮扶带动下,甘孜县域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
2016年8月以来,龙泉驿区助力帮扶的简阳市4个乡镇和8个省定贫困村高标准脱贫发展。目前,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760万元,落实14个定点帮扶单位,帮助帮扶乡镇建设以伏季水果和稻虾为主的脱贫产业基地19000 亩,协助完成农用地整理1.1万亩,帮助269人次达成就业意向,帮助贫困村建成标准化村级阵地。结对帮扶的1625 户、 4433名贫困人口和8个贫困村均将顺利脱贫摘帽。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龙泉驿区扶贫干部正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奔向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见证龙泉驿
超可爱的欢哥
看了一篇文章,说是未来30年后,华北地区将不适宜人类居住,就是上海,也是在劫难逃。意思是随着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华北热浪到时候滚滚,超过人类承受极限的时候,就只有移民了。据说这篇来自《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最近发表了来自美国mit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教授艾塔海尔(elfatih eltahir)等人的文章,他们认为如果照目前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华北地区将会在2070至2100年间,不断反复遭受致命热浪(wbt达摄氏35°c)侵袭。同时,位于华东地区的上海也难逃浩劫。
12月23号,《伊金霍洛旗矿区移民安置补偿办法》解读公布到伊旗政府网。文中披露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后面附原文)《伊金霍洛旗矿区移民安置补偿办法》解读《伊金霍洛旗矿区移民安置补偿办法》(伊政发〔2020〕62号,以下简称:《补偿办法》)已经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2020年第7次常务会议和伊金霍洛旗委十五届135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于2020年12月2日正式印发,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经过了三期的宁夏黄河灌溉区的内容、历史讲解。本期内容接着上期继续深入探讨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生态移民,就是指原先生活的地方,条件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其原居住地为自然保护区等。将满足以上条件的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区即为“生态移民”而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
从龙泉山深处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农民到住进城市电梯高楼有工作领社保的城市新市民龙泉驿区实行的生态移民政策让更多的生态移民们身份得到了巨大的转变有了新的工作机会和稳定的收入他们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幸福!今天,带你一起走进壮阔东进潮 奋进新时代——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改革开放经典时刻(三)一步千年的“生态移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嘎查村事多事杂,防溺水、反电诈、矛盾调解、乡风文明建设……样样连着乡亲们的切身利益,光靠苏木镇、嘎查村干部肯定管不过来。能不能把服务阵地下沉到嘎查村?把乡贤能人、志愿者用起来?实现“身边人管身边事,群众的事都能办”?近年来,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着力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出“家门口”党建这一基层治理中“实用、有用、好用”的招法。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我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安置着23万从西海固搬迁至此的移民群众。盖房子在移民群众心中分量最重。20多年来,他们在红寺堡安家落户、奋斗发展,居住的房子也经历了六代翻新。从“一代房”“二代房”直到“六代房”,住房面积、建筑材质、生活设施、外观设计等越来越讲究,折射出移民生活从“生存型”“温饱型”向“舒适型”“致富型”的变化。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曾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干旱是这里百年贫困最主要根源。“搬出大山,向水而迁”,为破解水困魔咒,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场百万人口的大移民在这里发生。历时30多年,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累计移民120多万……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始终坚持将移民搬迁与西海固扶贫开发相伴而施,誓将穷根拔除。
此时此刻,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味儿正浓。在外游子终于回到家乡,我们也不例外。返乡的行囊中有年货、有思念,还有一双重新认识故乡的眼睛。回到出发的地方,乡音激活记忆,感知时间的流动与地方风貌变迁,这里蕴含着个人的独家记忆,也呈现着中国大地的时光侧影。为此,新京报评论部联合新京智库,推出“新春调研行”专栏,记录并评述新闻人眼中的新时代乡村实景,品尝各地独特家乡味道,与读者共同感受时代脉搏。
杨祥国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生活了95年,他摘下门牌号塞进棉被里,和54个子孙一起迁到了“别人家”的地盘上。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至今,三峡库区已搬迁安置移民127万人,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回不去的的故乡在水下
经过了三期的宁夏黄河灌溉区的内容、历史讲解。本期内容接着上期继续深入探讨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生态移民,就是指原先生活的地方,条件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其原居住地为自然保护区等。将满足以上条件的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区即为“生态移民”而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