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云曲三晋”,主要为大家“云”关于山西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情。
明代山西大移民早已广为人知,但人们并不一定知道,在清初至民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约有上百万人口从外地迁入山西。
走西口
有必要提一下,其实在有清一代,山西也有大量人口离开本土,到外地谋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走西口”。这一时期到底有多少人走到口外,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人口外迁限制政策,导致入籍户口与实际人口严重不符,因而无从准确统计,但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与此同时,又有大量外地人口涌入山西。
清代前期,来自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省份的百姓跋山涉水,在位于山西北部和边远山区从事耕种。之所以选择这些地区,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广人稀、农业生产力严重不足。有资料显示,他们主要集中在隰州(今隰县、蒲县、大宁、永和一带)、吉州(今吉县、乡宁一带)、岢岚、临县、浮山、岳阳(今古县一带)。
而更大规模的外地人口入晋,则是在清光绪初年。
干涸的土地
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年—1878年),山西南部发生了连续四年的大旱,尤其以平阳府(今临汾市)一带最为严重。史料记载,“吃干泥,拌麦秸,难吃难咽;人吃人,犬吃犬,实实可怜”。整个山西,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大灾和此后的瘟疫中丧生或逃亡。晋中、晋南、晋东南,曾经富庶的土地出现了无人耕种、凋敝荒凉的景象。当地官员为迅速恢复生产,发布了允许外省百姓来晋承种荒地的政策。民国《临汾县志》中称,光绪三年大旱后,当地百姓减少了一半以上。河北、山东的百姓陆续来到这里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占到了全县的十分之三。同为临汾地区的翼城县,在这次大灾中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随后来到这里的外来人口,占到本地人口的三分之一。有关资料显示,从清末到民初,长期居留在山西的外省人口应有接近百万之多。
逃荒难民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山西,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弥补灾后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外,还对山西的织布、养蚕、制造加工业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民国《浮山县志》记载,清初以前,当地妇女用棉花纺织粗布,办法粗笨,技术落后。大灾之后,从河北、山东等地迁徙过来的百姓带来了一种新式的织布机(平机),较当地的旧式机事半功倍,当地妇女逐渐效仿使用。在陵川县的县志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民国时期的新绛县当地人养蚕技术不得法,是从山东来的百姓带来了精湛的养蚕技术。此外,落户闻喜县的河南人为当地带去了更先进的冶炼、木工手艺,落户芮城县的外乡人为当地带去了更精湛的陶器烧制和铁器锻造技术。
逃荒的难民
当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比如偷种偷食鸦片、劫案时有出现等等。安泽县的相关史料上记载,清光绪三年前,无所谓“抢劫者”,有之,自大?(不祥之气,指灾难)后始。直隶、山东客民日多,良莠不齐,遂出劫案。
这里是“云曲三晋”,感谢您的阅读!
(参考资料:《山西文明史》等)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四年,三省一市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跨域协同提速。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到29.8%,进出口总额达到14.1万亿元,占到全国的36.1%,同比2018年增长了27.7%。长三角全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到8.1%,高于全国增速3.2个百分点。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河南及中原地区流传已久的民谚。但是何时、何因从山西移民中原,众说纷纭,矛盾百出,在人们思想上已成了久悬未决的谜。20世界80年代地名普查中,因洪洞移民问题涉及舞阳半数以上村名的含义、来历和建村时间,促使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查阅明清史志未找到依据。1983年以来...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河南及中原地区流传已久的民谚。但是何时、何因从山西移民中原,众说纷纭,矛盾百出,在人们思想上已成了久悬未决的谜。20世界80年代地名普查中,因洪洞移民问题涉及舞阳半数以上村名的含义、来历和建村时间,促使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查阅明清史志未找到依据。1983年以来...
盛夏七月,山西曲沃县北城新区的聚德小区进入了“消夏月”。老人们坐在八角亭下聊天,小孩们你追我赶地嬉闹,家庭主妇们相约跳起了广场舞,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写在了脸上。新楼错落有致,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区干净整洁,这里就是投资4亿元、占地70亩、有11栋楼、最高18层的花园式小区,俗称“万人小区”。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历史上因为瘟疫、战争、政治、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移民现象屡见不鲜。明代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清代的“湖广填四川”移民都堪称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超级大移民。今天,我们就说说600年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洪洞,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历史上属于山西第一大县。所谓的洪洞大槐树,就是旧时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城北广济寺左边长着的一颗大槐树。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
发生于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件。如今时空已穿过四五百年,先祖们迁徙的悲壮故事早已远去。然而,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迁徙先祖留下的子孙们,却仍然代代传唱着这难忘的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
长期以后,我国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收成的好坏与大自然有着紧密联系,像自然灾害这样剧烈的自然活动会直接造成农产品的绝收,严重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给人们带来无尽灾难,明季吴甡巡抚山西,他指出:“晋民有三苦。一苦凶荒,无计糊口。一苦追呼,无力输租。一苦杀掠,无策保全。”可见灾荒对晋民造成的苦难是非常严重的。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