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云曲三晋”,主要为大家“云”关于山西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情。
明代山西大移民早已广为人知,但人们并不一定知道,在清初至民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约有上百万人口从外地迁入山西。

走西口
有必要提一下,其实在有清一代,山西也有大量人口离开本土,到外地谋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走西口”。这一时期到底有多少人走到口外,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人口外迁限制政策,导致入籍户口与实际人口严重不符,因而无从准确统计,但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与此同时,又有大量外地人口涌入山西。
清代前期,来自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省份的百姓跋山涉水,在位于山西北部和边远山区从事耕种。之所以选择这些地区,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广人稀、农业生产力严重不足。有资料显示,他们主要集中在隰州(今隰县、蒲县、大宁、永和一带)、吉州(今吉县、乡宁一带)、岢岚、临县、浮山、岳阳(今古县一带)。
而更大规模的外地人口入晋,则是在清光绪初年。

干涸的土地
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年—1878年),山西南部发生了连续四年的大旱,尤其以平阳府(今临汾市)一带最为严重。史料记载,“吃干泥,拌麦秸,难吃难咽;人吃人,犬吃犬,实实可怜”。整个山西,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大灾和此后的瘟疫中丧生或逃亡。晋中、晋南、晋东南,曾经富庶的土地出现了无人耕种、凋敝荒凉的景象。当地官员为迅速恢复生产,发布了允许外省百姓来晋承种荒地的政策。民国《临汾县志》中称,光绪三年大旱后,当地百姓减少了一半以上。河北、山东的百姓陆续来到这里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占到了全县的十分之三。同为临汾地区的翼城县,在这次大灾中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随后来到这里的外来人口,占到本地人口的三分之一。有关资料显示,从清末到民初,长期居留在山西的外省人口应有接近百万之多。
逃荒难民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山西,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弥补灾后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外,还对山西的织布、养蚕、制造加工业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民国《浮山县志》记载,清初以前,当地妇女用棉花纺织粗布,办法粗笨,技术落后。大灾之后,从河北、山东等地迁徙过来的百姓带来了一种新式的织布机(平机),较当地的旧式机事半功倍,当地妇女逐渐效仿使用。在陵川县的县志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民国时期的新绛县当地人养蚕技术不得法,是从山东来的百姓带来了精湛的养蚕技术。此外,落户闻喜县的河南人为当地带去了更先进的冶炼、木工手艺,落户芮城县的外乡人为当地带去了更精湛的陶器烧制和铁器锻造技术。

逃荒的难民
当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比如偷种偷食鸦片、劫案时有出现等等。安泽县的相关史料上记载,清光绪三年前,无所谓“抢劫者”,有之,自大?(不祥之气,指灾难)后始。直隶、山东客民日多,良莠不齐,遂出劫案。
这里是“云曲三晋”,感谢您的阅读!
(参考资料:《山西文明史》等)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上一期我们讲了以山东人民为主的闯关东,这一期我们接着来讲以陕西人民为主的走西口。如果说闯关东是因为战争、灾害、以及政策上的原因产生。那么走西口就是因为生存(灾害)、经济发展而促成。走西口也是我们人口迁移历史上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大致从明朝中期开始,至民国初年结束,共计大约400年。西口,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杀虎口(最开始叫杀胡口),也是明长城上最有名、位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关口。
                            《麻氏族谱不分卷》麻席珍石印本一册1931年明正德间,麻氏兄弟四人英、雄、端、镇由洪洞迁居浑源。雄传四世而无嗣。此谱为浑源麻氏之合谱。谱载世系表、世次表、坟墓、家庙碑记、诗文。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麻镇、麻端、麻英《代州冯氏族谱四卷》冯曦铅印本四册1933年始迁祖盛,字隆菴,明成化中自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台社三户垛迁居山西代州...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移民哥”,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东北苦地方,特别穷!这句话就是网络上对东北经济的标榜词,而对于东北小伙,则选择以头顶锅盖儿头,身穿旺旺紧身衣,脚踩豆豆鞋等标志性打扮来区分东北小伙。这不禁就让人觉得不带点贬义词,就不能评价东北了,笔者对这个现象真的是想说:
                            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王”说起了。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和西南部,广为流传着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并且在大家的认知里,明朝的大移民,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开始的,那么这个说法正确吗?清朝的洪洞且c清朝洪洞县城图其实任何新兴的事务都有一个探索、总结经验、扩大的过程。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和西南部,广为流传着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并且在大家的认知里,明朝的大移民,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开始的,那么这个说法正确吗?清朝的洪洞且c清朝洪洞县城图其实任何新兴的事务都有一个探索、总结经验、扩大的过程。
                            元朝末年, 统治阶级蒙古人腐败猖獗,民不聊生。发生了很多土地兼并的现象,对于 广大农民来说,土地就是生存之本。而由于土地财富占有的严重不均,大量的农民沦为丧失土地的流民, 随着流民人数的增加, 导致了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社会极度混乱。 据统计,在元代后期, 流民人数高达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