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2年,三峡移民工程正式启幕。131万移民远离故土,在新地重建家园。从移民工作初始,国家有关部委、各对口省市纷纷向库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为三峡库区的城乡建设“保驾护航”。
20多年转瞬即逝,三峡移民工程对口支援之花早已结出累累硕果。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引入资金总额1088亿元,无偿援助资金18亿元,共组织培训各类人才3.1万人次。在对口支援帮扶下,库区城乡面貌一新,人民安居乐业。
4月中旬,记者来到三峡库区安置移民最多的城市——重庆市万州区蹲点采访。万州移民的数量占到了三峡移民总数的1/5,完善城乡社会公共服务,是移民搬迁后参与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成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一环。如今,对口支援力量正助力万州加快建设和谐美丽新库区,促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鱼渔兼授,创造优质教育环境
“今天,我们来开展一场有关经典阅读的主题班会,大家分组来进行一场关于文学常识的pk,大家说好不好?”“好!”前不久,在万州南京中学的教室内,一堂名为“撷英吐华经典阅读主题班会”的教学示范课正在进行。这堂课不是由该校教师授课,而是由对口支援的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赵思达现场执教。课程由多媒体配合进行,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重庆市万州南京中学学生为前来对口支援指导授课的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团队表演简短的欢迎节目。
万州南京中学原名万州龙宝中学,三峡工程进行整体搬迁后,一直致力于为移民子女就学创造便利条件,目前在校的2000多名学生中80%以上都是移民子女。近年来,该校获得了江苏省南京市等各方的支援和帮扶,校园设施环境逐步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专科以上升学率达99%,较之前提高20%以上。
在万州南京中学,由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教师授课的主题班会正在进行。
万州南京中学校长赵万平介绍,南京市已累计捐赠400多万元用于学校宿舍改造和综合办公楼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学校定期邀请南京市的专家学者来万州授课,并且选派校长、教师、督学和教研员赴江苏跟岗培训、学习和交流。双方还通过互联网平台等方式共享教学资源,持续改善万州南京中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
“目前,万州共有17所学校与对口支援省市的学校形成‘结对帮扶’。通过对口支援的渠道,我们正在实行‘引进来’与‘送出去’并行的发展模式,每年输送300-400人赴对口省市培训学习,并从对口省市引资引智,全方位提升教育水平。”万州区教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引育并重,大势已成。来自万州区教委的数据显示,全区教育领域的对口支援从1994年开始,已惠及万州近80所学校,捐建资金累计达2.85亿元。移民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移民子女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和支持。
扶弱扶智,破解基层医疗难题
医生队伍水平有限、医疗硬件设施落后、村镇医疗服务匮乏……这些基层医疗难题曾经严重制约着三峡库区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
三峡移民后,万州区卫生系统获得多方面的对口支援,在基础设施条件、医疗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万州卫生系统已累计获得对口支援资金超过1.2亿元。
近年来,万州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力量助力健康扶贫。“像在渝鲁对口支援中,山东省已累计派出23名医疗专家来万州开展支医工作,每年落实1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加大对万州区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深度扶贫力度,帮扶完善乡镇医疗服务。”万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王小平介绍。
在万州南京中学,由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教师授课的主题班会正在进行。
“天降及时雨,雪中送炭来”,谈起医疗对口帮扶,很多万州移民都竖起了大拇指。“移民前看病难、看病贵,现在搬到移民新区后,社区卫生院的医生医术很高,看病很方便,一些急症难症都能处理过来。”万州双河口社区的移民张宁(化名)说,自己的丈夫因为交通事故瘫痪在床,一直以来在本社区的卫生院就诊,获得了很好的医疗服务。
万州上海医院位于五桥移民新城,来就诊者络绎不绝。这所医院在移民前仅是一家乡镇卫生院,现已升级成为集医疗、康复、教学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三峡库区10万余名移民和万州及周边地区近200万人就医需求。从1992年开始,这所医院得到了上海卫生计生系统的大力帮扶,累计获得对口支援资金1800多万元现金和价值超过400万元的医疗设备。
万州上海医院医务人员向记者介绍上海卫生系统捐赠的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
“上海市的对口支援既输血又造血,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万州上海医院院长张学斌介绍,“20多年来,上海市免费接纳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超过100人进修学习,先后派遣了100多个专家来这里开展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和公益医疗援助,帮助我院建成了市级特色医疗专科耳鼻咽喉科,在重庆市仅此一个。”
万州区水利局局长陈维林表示:“三峡移民工程对口支援促进了万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民生保障逐步加强,群众幸福感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各类人才通过对口支援渠道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让万州从根本上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提供了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对口支援结出累累硕果。三峡移民后,库区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多个部委和省区的对口支援至关重要。移民们为三峡工程的顺利修建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而对口支援让库区重新成为移民们安心栖居的家园。
12019年,一个老汉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击中了很多中国人的心。背桃树的移民十年前他作为三峡库区的移民,穿着解放鞋、背着这树桃花在屋檐下沉默了好久,最终含着眼泪踏上了一条陌路。他叫刘敏华,是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而这张照片的背后,还有与他同样经历搬迁的百万余人。每一帧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的变迁与难以言说的心酸.......
引言采访三峡外迁上海的移民中,刘叔是我遇到的一位态度非常“强硬”的人,采访过程中,刘叔甚至直接喊出,我就是上海人,我死都要死在上海。而关于他的故事,也让我非常感动,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吧。今天我来到上海嘉定区的娄塘镇,据说这里在2004年的时候,接收了很多来自三峡库区的移民。2004年 9月1日,重庆云阳县的刘建军(故事里我们称刘叔)背着龙凤胎儿女抵达上海。
三峡移民: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2021年,是刘芳从重庆到浙江定居的第20年。20年前,带着简单的行李,刘芳一家从重庆辗转到了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定居。跨越1000多公里从袓国西南内陆到东南沿海,只为响应党的号召,支持三峡工程建设。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67岁移民夫妻在上海浦东新区住450平洋房,千万补偿不愿意拆迁?如今为何一天要打三份工?22年与千里之外的80岁老母亲一面都不见,是什么缘故?最近在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某村游玩,听说附近有移民村,就是从三峡那边搬迁过来的移民,想去采访一下他们,看看他们如今过的怎么样。在一位热心大姐指引下,我找到了这户移民家的房子,第一眼看到房子的时候,我就很惊讶,三层的洋房上上下下透露着富贵和大气,我迫不及待想要采访一下这户人家。
杨祥国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生活了95年,他摘下门牌号塞进棉被里,和54个子孙一起迁到了“别人家”的地盘上。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至今,三峡库区已搬迁安置移民127万人,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回不去的的故乡在水下
重庆开县县城一角2001年7月30日,对于镇安和后坝两镇的68户农民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50辆军车和10辆客卧车组成的车队驮着他们的希翼,奔向四川省的威远和乐至县。这一天,325位移民将分乘10辆卧铺客车,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重庆市开县。记者随移民同行,从迁出地至迁入地,耳闻目睹,既感受到党的移民政策的温暖,也体味到地方政府和移民工作者的艰辛,更深刻认识了勤劳质朴的农村移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征程上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同步推出“历史上的今天”栏目钩沉那些已然过去的“今天”启迪新时代的奋斗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征程上再创荣光2000年8月17日首批三峡移民抵崇明:到家了!2000年8月17日,由重庆市云阳县启程来沪的首批150户、639位三峡库区移民,乘坐长江“江渝9号”轮安抵上海崇明,并于中午全部到达新居安顿落户。
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车队2000年8月13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重庆三峡库区首批7000多外迁移民,在各级政府精心组织下告别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故土,走向新生活。这一天,重庆三峡库区数县的农村兄弟,扶老携幼,在送别的亲友簇拥下,一步三回头,乘上汽车,坐着轮船,奔赴陌生的天地……别了,我的乡亲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身为三峡移民的他,正要将自己的家搬往另一处,不久后他的祖屋即将沉入水底。
12019年,一个老汉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击中了很多中国人的心。背桃树的移民十年前他作为三峡库区的移民,穿着解放鞋、背着这树桃花在屋檐下沉默了好久,最终含着眼泪踏上了一条陌路。他叫刘敏华,是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而这张照片的背后,还有与他同样经历搬迁的百万余人。每一帧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的变迁与难以言说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