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2年,三峡移民工程正式启幕。131万移民远离故土,在新地重建家园。从移民工作初始,国家有关部委、各对口省市纷纷向库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为三峡库区的城乡建设“保驾护航”。
20多年转瞬即逝,三峡移民工程对口支援之花早已结出累累硕果。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引入资金总额1088亿元,无偿援助资金18亿元,共组织培训各类人才3.1万人次。在对口支援帮扶下,库区城乡面貌一新,人民安居乐业。
4月中旬,记者来到三峡库区安置移民最多的城市——重庆市万州区蹲点采访。万州移民的数量占到了三峡移民总数的1/5,完善城乡社会公共服务,是移民搬迁后参与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成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一环。如今,对口支援力量正助力万州加快建设和谐美丽新库区,促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鱼渔兼授,创造优质教育环境
“今天,我们来开展一场有关经典阅读的主题班会,大家分组来进行一场关于文学常识的pk,大家说好不好?”“好!”前不久,在万州南京中学的教室内,一堂名为“撷英吐华经典阅读主题班会”的教学示范课正在进行。这堂课不是由该校教师授课,而是由对口支援的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赵思达现场执教。课程由多媒体配合进行,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重庆市万州南京中学学生为前来对口支援指导授课的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团队表演简短的欢迎节目。
万州南京中学原名万州龙宝中学,三峡工程进行整体搬迁后,一直致力于为移民子女就学创造便利条件,目前在校的2000多名学生中80%以上都是移民子女。近年来,该校获得了江苏省南京市等各方的支援和帮扶,校园设施环境逐步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专科以上升学率达99%,较之前提高20%以上。
在万州南京中学,由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教师授课的主题班会正在进行。
万州南京中学校长赵万平介绍,南京市已累计捐赠400多万元用于学校宿舍改造和综合办公楼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学校定期邀请南京市的专家学者来万州授课,并且选派校长、教师、督学和教研员赴江苏跟岗培训、学习和交流。双方还通过互联网平台等方式共享教学资源,持续改善万州南京中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
“目前,万州共有17所学校与对口支援省市的学校形成‘结对帮扶’。通过对口支援的渠道,我们正在实行‘引进来’与‘送出去’并行的发展模式,每年输送300-400人赴对口省市培训学习,并从对口省市引资引智,全方位提升教育水平。”万州区教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引育并重,大势已成。来自万州区教委的数据显示,全区教育领域的对口支援从1994年开始,已惠及万州近80所学校,捐建资金累计达2.85亿元。移民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移民子女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和支持。
扶弱扶智,破解基层医疗难题
医生队伍水平有限、医疗硬件设施落后、村镇医疗服务匮乏……这些基层医疗难题曾经严重制约着三峡库区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
三峡移民后,万州区卫生系统获得多方面的对口支援,在基础设施条件、医疗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万州卫生系统已累计获得对口支援资金超过1.2亿元。
近年来,万州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力量助力健康扶贫。“像在渝鲁对口支援中,山东省已累计派出23名医疗专家来万州开展支医工作,每年落实1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加大对万州区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深度扶贫力度,帮扶完善乡镇医疗服务。”万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王小平介绍。
在万州南京中学,由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教师授课的主题班会正在进行。
“天降及时雨,雪中送炭来”,谈起医疗对口帮扶,很多万州移民都竖起了大拇指。“移民前看病难、看病贵,现在搬到移民新区后,社区卫生院的医生医术很高,看病很方便,一些急症难症都能处理过来。”万州双河口社区的移民张宁(化名)说,自己的丈夫因为交通事故瘫痪在床,一直以来在本社区的卫生院就诊,获得了很好的医疗服务。
万州上海医院位于五桥移民新城,来就诊者络绎不绝。这所医院在移民前仅是一家乡镇卫生院,现已升级成为集医疗、康复、教学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三峡库区10万余名移民和万州及周边地区近200万人就医需求。从1992年开始,这所医院得到了上海卫生计生系统的大力帮扶,累计获得对口支援资金1800多万元现金和价值超过400万元的医疗设备。
万州上海医院医务人员向记者介绍上海卫生系统捐赠的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
“上海市的对口支援既输血又造血,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万州上海医院院长张学斌介绍,“20多年来,上海市免费接纳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超过100人进修学习,先后派遣了100多个专家来这里开展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和公益医疗援助,帮助我院建成了市级特色医疗专科耳鼻咽喉科,在重庆市仅此一个。”
万州区水利局局长陈维林表示:“三峡移民工程对口支援促进了万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民生保障逐步加强,群众幸福感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各类人才通过对口支援渠道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让万州从根本上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提供了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对口支援结出累累硕果。三峡移民后,库区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多个部委和省区的对口支援至关重要。移民们为三峡工程的顺利修建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而对口支援让库区重新成为移民们安心栖居的家园。
郑守仁院士撰稿,这本书记录了三峡工程的“秘方”由郑守仁院士亲自撰稿,生晓高、翁认红、陈磊撰写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上下卷),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近260万字。郑守仁院士秘书龚国文介绍,本书堪称一部三峡工程设计及施工纪实,它记录了整个三峡工程各个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与科技创新、施工过程的攻关与创新。
【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及时获取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及世界语(esperanto)最新资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时间之长、建设难度之大、涉及难题之多,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曾遇到过的。这其中,最大的困境,恐怕还在于水库修建区域的大量居民应该如何疏散。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置会成为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如果妥善安置则不仅能完成项目,还能作为中国管理水平的样本以鉴后世。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①屋檐下静默的男人,和他狭长背篼里那株盛放的桃花,激起观看者胸中无限心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征程上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同步推出“历史上的今天”栏目钩沉那些已然过去的“今天”启迪新时代的奋斗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征程上再创荣光2000年8月17日首批三峡移民抵崇明:到家了!2000年8月17日,由重庆市云阳县启程来沪的首批150户、639位三峡库区移民,乘坐长江“江渝9号”轮安抵上海崇明,并于中午全部到达新居安顿落户。
上海是新中国经济制度的探索之地:新中国的第一家国营公司,“公私合营”率先启动,市场经济打开新局面,第一家外资企业在此落户……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界面新闻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特邀当代上海研究所原所长马学新担纲顾问,复盘上海70年“创业史”,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100个重要瞬间。从奔流不息的浪潮中回望那些曾奠定中国当代经济结构、制度的关键节点,既是致敬,也是思考。
人民网武汉2月26日电 (王郭骥)近日,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湖北省枣阳市委书记留言,反映父亲的移民补助发放问题。2月22日,枣阳市刘升镇人民政府回复,600元移民款已经于2022年1月25日足额到账。据了解,摆某智系枣阳市刘升镇刘升村三组居民、水库移民,按照大中型水库、三峡库区的农村移民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及时获取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及世界语(esperanto)最新资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时间之长、建设难度之大、涉及难题之多,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曾遇到过的。这其中,最大的困境,恐怕还在于水库修建区域的大量居民应该如何疏散。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置会成为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如果妥善安置则不仅能完成项目,还能作为中国管理水平的样本以鉴后世。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①屋檐下静默的男人,和他狭长背篼里那株盛放的桃花,激起观看者胸中无限心事。
十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被卫星记录。三峡大坝巍然横亘于悠悠江水之上,从太空可见沿坝顶直线向东北三四百米,就是许家冲村。许家冲村是最早一批三峡移民新村,建村之初一片荒芜。“竹喧归浣女”曾是江边的美丽风景,但同时,大量含磷洗涤剂直接入江,污染了水质和生活环境。如今,这种习惯有了变化。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①屋檐下静默的男人,和他狭长背篼里那株盛放的桃花,激起观看者胸中无限心事。